又是一年春好处,草长莺飞万物生。值此学期伊始,我校教学督导继续深入一线课堂,实施多维度、全覆盖听课、评课工作。公正、客观、冷静的第三视角是督导的听课原则之一,然而面对优秀教师营造的灵动教学氛围,客观的评价也带上了和煦的温度,督导们不自觉置身其中,和学生一起,感受课堂的快乐。
熊泽文:我选定了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“文学概论”课堂,去听张羽老师的课。“文学概论”对学中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一门纯理论课程,各类作家群体、创作方法、文学思潮、文学流派以及衍生关系,是学生非常头痛的。这次课讲授的内容是“文学的风格、流派与思潮”。
张羽老师从上次课所学知识导入,请学生进行知识回顾,再从叔本华、尼采、黑格尔对悲剧的阐释进行简单讲解,导入到本次课。从学生的积极互动中,我感受到了活跃的学习气氛。
张羽老师随机提出一个问题:“什么是风格?”随着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,张羽老师开始了讲解。魏晋南北朝时期有“风骨”之说,最初“风”是人的精神面貌,“骨”是人的体貌,后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,即内容与情感的结合;再谈及叔本华的“风格是精神的外貌”,布封的“风格即人”;最后,引出对风格、文学风格的定义。
张羽老师又从布封的“风格即人”提出问题:中国人时常说“言为心声、字为心画”,在同学们所学的古代文学中,有没有文品与人品不相一致的?在老师的提示下,学生们积极参与并说出了著名诗人潘岳,还用元好问的《论诗三十首》之六“心画心声总失真,文章宁复见为人。高情千古闲居赋,争信安仁拜路尘”进行了印证。随后引出文学风格的特征。
一节课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随意发挥中轻松进行,罗兰·巴特“后结构主义”、莫奈“印象派”、梵高“后印象派”、毕加索“抽象主义”这些晦涩的名词,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很好地得到了理解,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。
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张羽老师为“羽姐”,他们说“上羽姐的课,是非常快乐的!”
谭小平:早上7:53到达外国语学院杜玲莉老师课堂时,杜老师已在为学生答疑解惑了。与她交谈得知,长期以来,凡是上午第一节课,她都要求学生8点以前到教室上早自习,自己定会准时到场辅导。偶尔提前半小时上班不算难,但长期坚持实属不易。
当问及同学们提前到教室是否有怨言时,大家异口同声回答:“这是老师高度负责任的表现。我们学习上遇到的问题,提前到堂可以及时得到老师面对面的解答。”
课堂上,杜老师亲和力极强。她上课始终面带微笑,再加上柔和的声音、抑扬顿挫的语调、恰到好处的语速,给同学们营造了温馨和谐、轻松愉快的日语学习氛围。
张继兰:听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艳沁老师讲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》课程中的“社会调查方法”和“观察体验方法”,感受颇深。
她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、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原则。具体有3个亮点:一是板书设计逻辑清晰、可视性强,有主副板书之分,有效地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。二是教学案例选择既贴近学生实际,又注意引导学术关注学术前沿。如:讲授“文献调查法”时,她采用学生写的小论文和CSSCI期刊的论文作为案例,通过对比分析,鼓励学生自行发现问题,同时激励他们要多读经典著作,关注学术前沿。三是善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。比如:在讲授“典型调查法”时,通过讲授央视对张桂梅老师的调查案例,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,树立爱岗敬业、教书育人、甘愿奉献的精神,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。
张老师备课充分,讲课生动,教学用语也很亲切,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,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,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好,在高质量的互动中达到了沉浸式学习的效果。